有茶有器 首页 行业资讯 茶事百科 查看内容

叶喆民“官窑”试论| 十兄整理编辑

2018-1-8 00:26| 发布者: getengyanjing| 查看: 1515| 评论: 0

摘要:   南宋官窑的釉色  我国宋代“五大名窑”闻名中外,传世文物一向珍同拱璧。假使单独观其釉色,除“定窑”以其白瓷取胜外,其余名窑均属青瓷体系,可见世人对于青色的喜爱历来是情有独钟。由于青瓷的发展历史最久而且 ...
  南宋官窑的釉色
  我国宋代“五大名窑”闻名中外,传世文物一向珍同拱璧。假使单独观其釉色,除“定窑”以其白瓷取胜外,其余名窑均属青瓷体系,可见世人对于青色的喜爱历来是情有独钟。由于青瓷的发展历史最久而且制作十分困难,胎质、釉质、燃料、火度、窑型,乃至烧成气氛与釉层厚度的不同都会影响青瓷的色调,因而烧成“南宋官窑”那样青翠晶莹、温润如玉的程度绝非易事。例如目前中外各大博物馆所藏的“官窑”瓷器,可称是十分稀有的上乘之作(图一)。

(图一)南宋官窑粉青釉尊
(台北故宫藏)
  但是今日所见的南宋官窑窑址,无论是发现最早的郊坛下官窑址,或是近十几年来发现并已发掘的杭州老虎洞窑址,其中出土的残器、瓷片,大量还是以粉青、米黄色青瓷为主流。特别是2009年日本发表了米内山庸夫所藏的1931年挖掘郊坛下官窑址得到的一批青瓷残片,米黄色残片几乎居其半数(图二)。

(图二)南宋郊坛下青釉器标本
(日本米内山庸夫藏)
  并且有的文章提到老虎洞窑址所出瓷片时说:“常见有紫口铁足现象,釉色以粉青、米黄为主流,此外还有翠绿、灰青、黄和浅紫色等,大部釉面有裂纹(开片),其中米黄色及粉青色釉的正烧品釉质莹润,极其精致且有玉质感,质量高于郊坛下窑。”对于该窑出土器物笔者也曾前往参观,并有图录可见(图三)。

(图三)南宋青釉盘标本
(杭州老虎洞窑址出土)
  然而,上述这种米黄色青瓷过去在文物界,除少数受到重视和收藏外,多数被视为次品或废品而遭到冷遇或遗弃。
如果按照事物一般的发展规律来考虑,当然是时代愈前进,科学与技术愈加进步。但是作为“科学与艺术结晶”的陶瓷器来说,究竟是否由于烧制技术上的失败而导致废品多、成品少?抑或是因为时代不同观念各异而造成不为人欣赏的结果?关于这一问题,很值得我们注意和深思。如果仔细欣赏被列入“哥窑”(图四)或所谓“黄龙泉”(图五、图六、图七)的一些宋代瓷器或残片,有的釉色温润古雅,如同汉代古玉器般,给人一种苍老、古朴、平静与厚实的感觉,加以透明有色的开片纹路,别有一种幽深苍黄之美。试看晚唐五代时期的越窑瓷器,就不难领会此种釉色的趣味和名贵。在传世的越窑瓷器中,除了虎丘塔下出土的那件莲瓣纹盏及盏托之外(图八),平时所见多数是略带黄色的著名器物。例如钱家王朝墓(浙江临安)中出土的几件大器画有褐彩如意云纹的唐越窑青釉褐彩如意纹罂(图九)与杭州市出土的唐越窑青釉蟠龙纹罂(图10),藏于英国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的唐越窑青釉划花双系鱼形壶(图11),藏于印尼马利克博物馆的唐越窑青釉印花人物纹四系壶(图12)等,其釉色都是青中闪黄的苍青或苍黄色,并不因其未能烧成翠青色而落选。

(图四)宋哥窑乳钉五足洗
(上海博物馆藏)

(图五)宋龙泉窑青袖长颈瓶 (龙泉市博物馆藏)
(图六)宋龙泉窑青轴杯 (浙江湖州下昂镇石泉村宋墓出士,湖州市博物馆藏)
(图七)宋龙泉窑青釉长颈瓶 (浙江遂昌县石练镇象村出土,遂昌县文管会藏)
(图八)五代越窑青釉莲瓣纹盖及盏托 (江苏苏州虎丘塔出土)
(图九)唐越窑青釉褐彩如意纹罂 (浙江临安出土)
(图10)唐越窑青釉蟠龙纹罂
(浙江杭州出土)
(图11)唐越窑青釉划花双系鱼形壶 (英国大维德基金会藏)
(图12)唐越窑青轴印花人物纹四系壶 (印尼马利克博物馆藏)
  当时一些诗人对越窑青瓷的赞美名句,同样也是比喻确切、耐人寻味。例如除常被人们引用的所谓“千峰翠色”外,多以“染春水”“秋水澄”“荷叶空”“中山竹叶”“嫩荷涵露”等词语形容它的釉色之美。仔细寻思那春水、秋水、竹叶、嫩荷与荷叶的色调,正是略带黄色的青黄或青绿色。在我国古语中有用“苍莨”一词形容青中闪黄,有如青竹尚未黄熟的那种青黄之美。在《易经·说卦》中就曾有“为苍莨竹”一语,唐人孔颖达注疏说:“竹初生之时色苍莨,取其初生之美也。”由于人们的审美情趣往往因时代风尚和个人爱好的不同而各异,特别是从欣赏与收藏的角度出发,似乎对于青瓷釉色的赞许与偏爱,也不能单纯凭其烧制技术的成败或难度大小来衡量其艺术雅俗与价值高低。正如那釉面的龟裂原是技术上的缺陷反而成为艺术上的美一样,并且流传至今,形成所谓“哥釉”而生产不断。由此也可见烧制工艺仅是决定其釉面色调的一个原因,并不能左右人们欣赏瓷器的审美情趣和标准。
收藏 分享 邀请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