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茶有器 首页 行业资讯 茶事百科 查看内容

陆明华再议哥窑与龙泉哥窑瓷器

2018-10-11 13:51| 发布者: getengyanjing| 查看: 3563| 评论: 0

摘要: 陆明华 上海博物馆陶瓷硏究部主任,上海古陶瓷科学技术硏究会副理事长,著有《清代青花瓷器鉴定》、《清代瓷器赏鉴》等。 哥窑和龙泉窑,是历史上两个在产品风格上有着密切关系的瓷窑。哥窑主要烧造米黄釉和青釉开片 ...




陆明华 上海博物馆陶瓷硏究部主任,上海古陶瓷科学技术硏究会副理事长,著有《清代青花瓷器鉴定》、《清代瓷器赏鉴》等。


 

哥窑和龙泉窑,是历史上两个在产品风格上有着密切关系的瓷窑。哥窑主要烧造米黄釉和青釉开片的瓷器,龙泉窑除大量烧造青瓷外,个别窑场也发现烧造与哥窑相似的米黄釉和青釉开片的瓷器。前者所烧产品过去称为传世哥窑瓷,后者径直被称为龙泉窑或龙泉哥窑瓷,也有当地人士直接称其为哥窑。但两者之间实际上还是形似而神不似,亦即是说,两者存在着不少共同点,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龙泉是否是哥窑瓷器的产地

 

哥窑和龙泉窑,即过去有人说的哥窑和弟窑,这是一个看起来并不富于戏剧性的传说故事:章生一、章生二在浙江处州各主一窑,烧造瓷器,章生一所烧之窑谓之哥窑,章生二所烧之窑谓之弟窑,亦即龙泉窑。此说纷纷扬扬传播了数百年。近数十年来,随着不少机构和收藏家对处州窑场烧造产品明确以龙泉窑名之,弟窑之名很少有人沿用。而哥窑之名经久不衰,留下了一定数量的瓷器产品,哥窑,将成为永恒的名称。

 

南宋 哥窑五足洗

高9.2厘米 口径18.8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近几十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关注哥窑者很多,只是局限于窑址未发现,对哥窑瓷器的研究很难有突破。但由于龙泉窑窑址发现了不少具有哥窑开片特征的瓷器标本,因此有的专家认为,历史上众说纷纭窑址就在龙泉。


南宋 官窑贯耳瓶

高12.8厘米 口径3.2厘米 足径5.2厘米

一九五二年青浦区重固镇高台任仁发家族墓岀土上海博物馆藏

此瓶原定名为“哥窑”,后经研究比对改为“官窑”,可与下图南宋哥窑贯耳瓶相对比


南宋 哥窑米黄釉投壶式贯耳瓶


那么,这种判断是不是正确?龙泉确实是哥窑瓷器的产地吗?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有客观的一面,但不能认为是正确的。

 

客观的是,龙泉小梅瓦窑路、溪口瓦窑垟等青瓷窑址岀土了具有开片特征青釉、米黄釉的黑胎、米黄胎瓷器标本和窑具,这些标本的岀现,表明龙泉窑确实烧造过这样的产品。因此,过去所说的「龙泉哥窑」或许是存在的。从这一点上看,历史上传得纷纷扬扬的章生一、章生二在处州各主一窑的传说,似乎不是空穴来风。当然,必须强调,这种哥窑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哥窑。


南宋 哥窑青釉葵口盘

高2.5厘米 口径14.2厘米 底径7.7

故宫博物馆藏

附有木座,底座刻有“丙”字


不正确的是,除了这种龙泉哥窑瓷器外,另有一批传世品瓷器的产地不甚明确,但它们才是被世人称为哥窑的产品。

 

那么,可不可以说,龙泉哥窑风格产品被发现,问题也就解决了,古人和今人津津乐道的哥窑瓷器产地就在龙泉了?

 

实际上,情况并非如此简单。

 

按照传说,章姓两兄弟在处州各主一窑的时间似乎较早。但实际情况是,龙泉窑在北宋时期就已大量烧瓷了。如果章生二就是在那时创烧的龙泉窑,那么,章生一创烧的哥窑必须是对应的,北宋时期也已经有哥窑了。按照这种逻辑推理,哥窑和弟窑的传说就只能是一种带有穿越性质的传说了,因为哥窑不可能烧造于北宋时期。当然,从另一角度解释,章姓二兄弟创业的时间被认定是南宋时期,其龙泉地区早已在如火如荼的烧造瓷器,两人在当地各经营一窑,分别被称为哥窑和弟窑。这样的解释或许更说得通。但从时间上看,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创业的时间可以理解是南宋时期,也可以理解是元代。而且如果说成是元代,则可能更合理。

 

南宋 哥窑青釉双耳彝炉

高9厘米 口径11.8厘米 底径9.6厘米

此炉外底即刻有乾隆皇帝御制诗。诗云:“伊谁换夕薰,香讶至今闻。制自崇鱼耳,色犹缬鳝纹。本来无火气,却似有云氲。辨见八还毕,鼻根何处分。”诗末署“乾隆丙申仲春御题”,钤“古香”和“太璞”印。乾隆丙申年是乾隆四十一年(一七七六年)。这首诗名为《咏哥窑炉》,收录于《御制诗四集》卷三十八。


最主要的是,历史上有一批传世的文物精品,也就是所谓的传世哥窑,这一批器物到底是哪里烧造的?这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不管是承认龙泉是哥窑产地,还是反对这种观点的,都必须面对。

 


哥窑瓷器是否是龙泉烧造

 

「传世哥窑」是一个现代新名词,前辈专家把传世的(主要是清宫收藏的)这一批有「金丝铁线」和其他开细纹片的瓷器精品称为传世哥窑器,时代被定为宋代。这一批瓷器,与宋代的汝窑、官窑瓷器一样,属于珍稀物品,是一种十分高档的艺术品。这一批器物的名贵,不局限于产品窑场的归属,而是取决于产品的质量和其在历史上的名声和地位。在以往所谓的汝、官、哥、定、钧宋代五大名窑中,哥窑被排列在第三位,而且也是唯一没有发现窑址的产品,因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南宋 哥窑灰青釉罐

高7.8厘米 口径4.7厘米 底径4.2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从陶瓷考古角度看,龙泉小梅瓦窑路、溪口瓦窑垟等窑场发现的瓷器标本确实相当重要,假如这些器物与清宫保存和流散的传世哥窑瓷器在烧造时代、胎釉和产品特征、成分分析等方面都可以保持基本一致话,那么问题就彻底解决了一龙泉窑就是历史上的哥窑,所谓的_传世哥窑也可以一笔勾销,因为它本来就不是一个正式的名称。哥窑就是哥窑,不存在一传世哥窑的问题。这样的话,五大名窑全部发现,这将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


南宋 青釉瓶(残)

残高11.4厘米 口径6.4厘米

浙江省龙泉市小梅瓦窑路出土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但是,客观事实并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

 

传世哥窑瓷器与龙泉窑瓷器存在差异

 

首先,如果要明确龙泉就是历史上哥窑的产地,传世的这一批哥窑瓷器究竟是否龙泉地区烧造至关重要,因为这是一批有代表性的瓷器。古人认定的哥窑器,就是这一类产品,它们主要被收藏于宫廷之中,也有的在明清时期被上层文人阶层珍藏。可以说,哥窑瓷器的岀名,主要是有这种传世实物的存在,其次才是古代关于章生一章生二的传说。如果抛开这一批器物,简单地以没有确切依据的文献来肯定龙泉就是哥窑的产地,也是意义不大的。

 

南宋 青釉折肩瓶(残)

高13.6厘米 口径4.2厘米 底径5厘米

浙江省龙泉市大窑岙底出土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从目前的情况看,所谓这一批传世哥窑瓷器,与龙泉窑窑址出土的瓷片进行对照,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从产品风格看.其胎质、釉色、开片等特征也不十分相同。所以.这一批器物不能确定是龙泉窑烧造。类似溪口瓦窑垟烧造的黑胎青瓷,在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都有收藏,其名称通常被定为龙泉黑胎,也曾被称为龙泉仿官窑瓷器。但这两个窑场岀土的米黄釉细开片瓷,几乎没有看到与其风格一致的传世品。


南宋 青釉渣斗(残)

高8.5厘米 口径9.8厘米 足径7.2厘米

浙江省龙泉市小梅瓦窑路出土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按照实际情况,可以把小梅瓦窑路、溪口瓦窑垟窑址出土的器物称为龙泉哥窑器,因为它们具备与哥窑瓷器相似的特征,但这只是龙泉地区烧造的哥窑瓷器,它们无法代表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那一大批具有开片特征的器物,更不能代表明清时期皇家曾收藏过的那部分所谓传世哥窑器。

 

南宋 青釉把杯(残)

高5.7厘米 口径8.2厘米 足径3.9厘米

浙江省龙泉市小梅瓦窑路出土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传世哥窑瓷器或许不该再被称为哥窑瓷

 

从历史文物定名的情况看,「传世哥窑」这一名称是与众不同的。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在器物定名方面似乎没有一家机构把一件具有这种特征的器物定为传世哥窑,而通常是笼统地定为哥窑瓷,只是在广义上把它们称之为传世哥窑,而且基本上只在研究论文和著作或展览说明中予以泛指,因为传世哥窑器没有找到窑址,但这一整批器物也得有个总称。这些传世品,由于找不到归宿,因而给予这样的名称,以此代表这些存世的重要瓷器。这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名称,一旦找到确切的窑址,这一名称就会自然终止而直接称之为哥窑。

 

南宋 哥窑灰青釉双耳三足鬲式炉

高5.2厘米 口径7.9厘米 足距5.4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当然,如果由于龙泉小梅、溪口窑场出了不少与传世哥窑器风格近似的器物,因此就一定要正其名为历史上的哥窑,那么把这一批传世哥窑器更改其他名称也无大碍,此名或许可以归还龙泉,因为两者是无法混同的。客观地说,一种名品,不在于它怎么称呼,而在于其实质。即使传世哥窑瓷以后因为龙泉有哥窑而不能再冠以哥窑之名,而改称其他名字,但它依然是十分重要的品种,依然是人们喜爱和追逐的对象。不过,假如没有这些所谓的传世哥窑产品存在,哥窑还能成为哥窑吗?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这些在宫廷收藏(或收藏过的)重要名品存在,哥窑只剩下不见传世精髓的一种传说了,即使有龙泉窑相似风格产品存在,但这样的哥窑,与历代文人在精神层面追逐的那种哥窑并不是同样的产品,因此其意义也大不相同了。


南宋 哥窑青釉葵口碗

高7.3厘米 口径19.5厘米 足径6.7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外底镌刻乾隆皇帝御制诗。诗曰:“碗作葵花式,应存向日情。依然岀宋代,却可辨难兄。火色泯无迹,釉光注未平。器珍原以旧,新必致訾評。”句末錾刻“乾隆己亥(一七七九年)新春御题”,钤“古香”“太璞”印


以上是笔者对哥窑和龙泉哥窑瓷的一些浅显议论,客观地说,笔者是希望龙泉发现的窑场就是所谓的传世哥窑,但客观实际情况并不如此。

 


传世哥窑与龙泉窑的关系

 

一九七九年,一件龙泉窑瓷器曾被认为是与传世哥窑瓷器属相似风格的品种,有专家据此怀疑传世哥窑就是龙泉窑烧造的。

 

龙泉道太乡上严儿窑址岀土了一件青釉开片盘,后来此盘被明确否定,它就是一件器身布满开片纹的普通龙泉青瓷制品。几年前,听说龙泉小梅瓦窑路和溪口瓦窑垟窑场岀土了米黄釉开片瓷器,这使得热心窑研究的专业人员(包括笔者在內)感到兴奋:难道这里就是传世哥窑瓷器的产地?但经过研究对照,这种兴奋感没能延续下去,因为两者很难画等号。


南宋 哥窑灰青釉葵口杯

高3厘米 口径7.8厘米 足径2.8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那么,如何正确看待龙泉哥窑?又如何看待传世哥窑?两者之间的关系应如何看待?

 

文献中提到的哥窑及其传说

 

历史上的哥窑之名出现很晚,宋代无哥窑之名,文献记载中均不见。元代有哥哥窑和哥哥洞窑之说,源出刊刻于至正二十三年(一三六三年)孔齐《静斋至正直记》。明洪武二十一年曹昭的《格古要论》延续前人之说,谓之哥哥窑。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格古要论》中没有提到哥窑的传说。稍后出现了永乐时期的皇太子(即后来的洪熙帝朱高炽)关于哥窑的说法,说的是太子问大臣杨士奇等「哥窑器可复否」之事。{(明)皇甫录《皇明纪略》。皇甫录,字世庸,号近峰,苏州人。明弘治九年(一四九六年)进士,授都水主事。出知顺庆府(一作重庆府)知府。约明武宗正德五年前后仍在世}但由于此文是引用他人所言,因此难以肯定这是否属于历史上首次出现的「哥窑」之名。以后,《宣德鼎彝谱》中也出现了哥窑之名(不论此书真伪,是明代成书不假),其曰:「内库所藏柴、汝、官、哥,定。」以后,延续说法渐次增多。因此,哥窑之名当岀现于明代。这里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哥窑瓷是內库所藏的一批精美之作,即指所谓传世哥窑,其与龙泉还扯不上关系。后来,出现了关于章生一章生二在处州烧造哥窑和龙泉窑的传说。此传说岀现的时间在明代中晩期,以陆深的《春风堂随笔》为最早{陆深生于成化十三年(一四七七年),卒于嘉靖二十三年},其次是嘉靖四十年的《浙江通志》,再次是嘉靖四十五年郎瑛的《七修续稿》,他们众口一词的提到了这一传说。


南宋 哥窑灰青釉八方杯

高4.4厘米 口径8.7厘米 足径3.2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陆深《春风堂随笔》曰:

哥窑浅白断纹,号百圾碎。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处州人,主龙泉之硫田窑,生二所陶青器,纯粹如美玉,为世所贵,即官窑之类。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窑。

 

郎瑛《七修续稿》曰:

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南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弟兄,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兄故也。生二所陶为龙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浓淡不一,其足皆铁色,亦浓淡不一。旧日闻紫足,今少见焉。惟土脉细薄,油水纯粹者最贵。哥窑则多断纹,号曰百圾破。

 

这里要说明一下,郎瑛对龙泉窑和哥窑的叙述与前面文献记载的并无多大区别。有意思的是,在此后面还有一句话:龙泉窑,至今温处人称为章窑,闻国初先正章溢,乃其裔云。

 

经查明代史料中提到章溢者甚多,如《皇明人物要考》记载:御史中丞章溢,字三益,龙泉人。庚子岁与刘基、宋濂、叶琛并征。每劝帝,初,妄行杀戮。擢险营,田同事。巡行江东、两淮。寻推浙江按察司佥事。{(明)焦竑《皇明人物要考》卷二,明万历三衢舒承溪刻本。

 

明初辅佐朱元璋打天下的章溢,居然是龙泉主窑烧瓷者章氏的后裔。以前我们了解的哥窑弟窑传说,很少有人提到还有章溢与此有连带关系,这是多么富有戏剧性的事!且郎瑛说的似乎有板有眼,章溢与烧窑章氏兄弟同样是章姓,都是龙泉人氏,前者为明太裐皇帝重臣,后者是哥窑弟窑的丰窑者。笔者认为假如章溢果真是他们的后裔,倒不失为一段佳话,也可进一步补证哥窑在龙泉的说法。但此说是否正确,难以进一步考证。不过,笔者认为,这可能又是一个捕风捉影的传说,处州有章氏兄弟烧窑的传说,处州章姓可称为大姓,章溢与章生一、章生二相联系毫不奇怪,重要的是这一切需要有证据支持。


元 青釉碗(修复)

高6.4厘米 口径15.7厘米 足径6.2厘米

老虎洞窑遗址出土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关于哥窑产地的新说法

 

差不多与此同时,关于哥窑的新说法出现了。

 

明人高濂《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记述:

所谓官者,烧于宋修内司中,为官家造也,窑在杭之凤凰山下。其土紫,故足色若铁,时云紫口铁足紫口乃器口上仰,釉水流下,比周身较浅,故口微露紫痕,此何足贵?惟尚铁足,以他处之土咸不及此。哥窑烧于私家,取土俱在此地。

 

这一段史料,笔者认为是研究哥窑瓷器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其与上述文献没有共同之处。而且,在论述宋官窑时提到了哥窑取土烧造均在杭州当地。虽然把官窑和哥窑区分为公、私两窑,但道出了最具实质性的内容。

 

高濂活跃于明嘉靖至万历时期。他于万历十四年撰成《雅尚斋诗草二集》,万历十九年完成《遵生八笺》序,因此其中《燕闲清赏笺》当完成于万历十九年以前。

 

高濂是戏曲作家、养生家、藏书家兼鉴赏家,家中藏书无数,他博览群书,对古书有研究,且懂古玩文物。他在《燕闲清赏笺》中论官哥窑器、论定窑、论诸品窑器、论饶器新窑古窑,概括了对古瓷器的论述,而且观点并不外行。其中「论官哥窑器」一节写得颇有见地,他所见官窑哥窑瓷器不少,把它们分为上中下三等,且能说岀理由。另外,他还能比较宋代官、哥窑和元未新烧及近年诸窑所之物的区别。这是一位居于杭州,熟悉地方历史文献和了解古瓷的学者兼鉴赏家的认识,因此当值得重视。

 

高濂之后,王士性的《广志绎》、谷应泰的《博物要览》对此也有记叙,尽管有的属于抄录,但他们没有附和章生一、章生二的传说,而是与高濂一样,也认为哥窑在杭州。


元 青釉「官窑」铭碗(残)

残高5.3厘米 足内径4.7厘米

老虎洞窑遗址出土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关于高濂叙述的「哥窑在凤凰山下取土」之说究竟重要在哪里?其说法究竟是否正确?实际上,现代考古和科学测试工作已在不知不觉中印证了他的认识。

 

一九九六年,杭州老虎洞窑的发现和以后的考古发掘,使湮没于历史尘埃中的一座南宋官窑重见天日。可喜的是,之后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在确定南宋修内司官窑窑场性质的同时,发现了该窑还烧造类似传世哥窑产品的标本。研究者把这种标本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传世哥窑标本和元大都岀土的四块哥窑标本对照并进行科学测试,得岀了传世哥窑可能在老虎洞官窑烧造的推论。(李家治、张志刚、邓泽群、陈土萍、杜正贤、郎旭峰《杭州凤凰山老虎洞窑岀土瓷片的工艺硏究》,《建筑材料学报》二○○○年第三卷第四期。李家治《简论官哥二窑》,科学出版社,二○○七年)。

 

对于哥窑的研究方面,笔者本人也经历过从怀疑到进一步肯定的较长一个时间过程。一九九二年参与筹备上海博物馆哥窑国际学术座谈会期间,自己就已有一种朦胧感觉—哥窑产地是否可能在杭州?一九九六年南宋老虎洞官窑发现以后,这样的想法进一步增强。(陆明华《两宋官窑有关问题硏究》,《上海博物馆集刊》第八期,上海书画出版社,二○OO年)几年以后,得出了自己认为更成熟的想法。(陆明华《传世哥窑问题研究一元代老虎洞窑出土相关产品的思考》,《南宋官窑与哥窑一杭州南宋官窑老虎洞窑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浙江大学出版社,二○○四年)。

 

元 青釉葵口高足杯(修复)

高8.2厘米 口径10.9厘米 足径4.1厘米

老虎洞窑遗址出土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二00一年,笔者请上海博物馆科学实验室熊樱菲研究员采用EDAX公司 Eagle3型微束能量色散Ⅹ荧光光谱仪,对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两件传世哥窑瓷盘进行了成分测试,同时测试的还有汝窑、老虎洞官窑窑、龙泉青瓷标本,通过测试,取得了进一步的认识。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上海博物馆这两件器物都有着一金丝铁线开片,是所谓传世哥窑中最具典型性的器物。

 

测试的基本结论是:

两件南宋哥窑瓷器与南方青瓷特征接近,釉为钙碱釉。。

两件哥窑瓷器不可能是景德镇的产品,与龙泉黑胎青瓷也存在一些差异。

两件哥窑瓷器的特征微量元素比例与南宋官窑青瓷接近。

基本判断两件哥窑瓷器产地在杭州。

 

宋代早期青瓷釉大都为钙釉,两件哥窑瓷釉为钙碱釉,有元代烧造的可能性。(相关报告附于陆明华《官窑相关问题再议》一文中,载于故宫博物院《宋代官窑及官窑制度国际学术硏讨会论文集》,故宫二O一二年)

 

过研究和测试,这两件传世哥窑瓷器的基本面貌已经清楚。因此,笔者认为,老虎洞官窑可能烧造了这种传世哥窑器。至少,那种被公认为是传世哥窑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金丝铁线产品,其烧造地是在杭州而不是龙泉。


元 青釉葵口折腰盘(修复)

高3.6厘米 口径13.4厘米 足径5.9厘米

老虎洞窑遗址出土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近期,故宫博物院器物部吕成龙主任告知笔者,他们已对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四十七件传世哥窑和历代仿哥窑瓷器进行了科学测定。经过测试,传世哥窑产品的胎釉特征接近于南宋老虎洞窑,尤其是金丝铁线的产品。因此,基本可以肯定传世哥窑的产地在杭州。因此可以肯定,传世哥窑产品为杭州窑场烧造。由于与南宋老虎洞官窑产品有着很大的共性,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细微差别,因此不能完全肯定传世哥窑瓷器一定是南宋官窑烧造,不完全排除为当地私窑烧造的可能性。

 

当然过去研究者所说的传世哥窑是否全部烧造于南宋官窑窑场,还是值得研究的。因为传世哥窑瓷器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不是所有够得上年代的米黄釉和青釉瓷器都可以称为传世哥窑器。包括宫廷收藏的已包括在传世哥窑器当中的一部分器物,是否是同一窑场同一类型的瓷器,还有待研究。在这些瓷器里面,可能包含着非止一处窑场的产品。目前,由于窑址没有发现,有关哥窑的问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那些所谓传世哥窑瓷器的产地还没有完全确定,所以,接下来要对哥窑进行硏究和探索的问题还很多,需要我们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才可能最终找到真正的答案。


收藏 分享 邀请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